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盛鹏优配
绘画:赵宏本 钱笑呆
连环画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由赵宏本与钱笑呆两位上海连环画“四大名旦”联袂创作,1963年3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初版,是中国连环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。
创作背景与画家合作
赵宏本(1915-2000)擅长山水、动物及猴类刻画,钱笑呆(1911-1965)以细腻的女性人物塑造著称,二人的合作堪称“动静互补”。据赵宏本晚年回忆,创作前两人曾赴浙江山区采风,实地观察奇峰怪石、枯松藤蔓等自然景观,为画面的奇幻氛围积累素材 。创作过程中,赵宏本负责整体构图与山石树木的勾勒,钱笑呆则精修人物线条与眉眼细节,例如白骨精的冷艳妖媚与唐僧的迂腐神态皆出自钱氏笔下 。全书历时近两年完成,共绘制110幅画面,每幅画稿需反复修改近十次,最终形成疏密有致、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。
展开剩余96%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
1.传统技法的革新
作品以单线白描为基底,融合铁线描与钉头鼠尾描,线条刚柔并济。例如孙悟空腾云时的曲线流畅灵动,白骨精斗篷的褶皱则用顿挫有力的直线表现其妖邪气质。山石采用短粗笔触模拟嶙峋质感,云雾以留白与淡墨渲染虚实,这种“工笔重彩”与“水墨写意”的结合,被赞为“东方魔线”。
2.戏剧化构图与镜头语言
画家借鉴戏曲舞台的“亮相”手法,通过不同视角强化冲突:
- 第一打:中景平视展现悟空挥棒的果敢、妖精的娇媚与唐僧的错愕,人物动态形成对角线张力 。
- 第二打:远景仰视突出悟空自树后凌空杀出的矫健,虚笔处理其他人物以营造紧张氛围 。
- 第三打:特写白骨精化为老翁与悟空对峙,通过人物倾斜构图暗示矛盾白热化 。
3.人物性格的精准刻画
- 孙悟空:双眼圆睁、金箍棒挥舞如电,展现其机警与勇猛;被逐时拱手告别的细节,又透露出忠诚与隐忍 。
- 白骨精:三次变身体态各异(村姑的轻盈、老妪的佝偻、老翁的蹒跚),但眉眼间始终隐含妖气,最终化为骷髅时的惊悚感极具冲击力 。
- 猪八戒:腆肚叉腰、耳朵呼扇的憨态,与贪吃好色的性格相得益彰 。
故事改编与文化内涵
1.经典情节的凝练
作品以《西游记》第二十七回为蓝本,精简原著中师徒过宝象国等支线,聚焦“三变三打”核心冲突。编剧王星北强化了“真假难辨”的戏剧张力,例如增加白骨精在洞中与群妖密谋的场景,凸显其狡诈 。
2.多重象征意义
- 道教哲学:“三打”暗合“斩三尸”的修行隐喻,白骨精三次化身分别对应贪、嗔、痴,孙悟空的棒打象征破除心魔 。
- 社会隐喻:1960年代特殊历史背景下,作品被赋予“破除封建迷信”的时代意义,白骨精的伪善形象亦被解读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影射 。
版本演变与收藏价值
1.版本脉络
- 1963年初版:60开本,原稿于1972年因历史原因流失。
- 1972年再版:王亦秋参照老版补绘缺失画面,形成“王补版”,但人物线条略逊于原作。
- 2019年整合版:以1963年稿为主,融入1972年补绘内容,还原完整故事。
- 外文版:1974年日文版、1980年代英德法译本等,曾作为文化交流礼物赠予国际友人 。
2.市场价值
原稿稀缺性使其成为收藏热点,2012年部分原稿拍卖价达26万元,普通初版品相完好者市价亦超千元。近年宣纸函装本(分白描版与工笔重彩版)的再版,兼具艺术欣赏与投资价值。
历史地位与影响
1.奖项与荣誉
1963年获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一等奖,198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儿童画比赛三等奖,被誉为“连环画难以逾越的高峰” 。
2.跨媒介影响
- 影视领域:六小龄童在86版《西游记》中塑造的孙悟空,其动作设计与神态刻画直接借鉴自该连环画 。
- 艺术教育:作品曾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白描教材,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刘永胜称其“代表通俗美术的最高水平” 。
- 文化传播:1960年代随《人民中国》杂志走向国际,法国文化史学家萨比娜·梅尔基奥尔-博内盛赞其“用线条讲述了一个东方神话” 。
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以精湛的画工、深刻的内涵与广泛的影响力盛鹏优配,成为中国连环画黄金时代的标杆。赵宏本与钱笑呆的合作不仅实现了南北绘画流派的融合,更将传统线描艺术推向新高度。无论是作为童年记忆载体,还是艺术史研究样本,这部作品都持续散发着跨越时代的魅力。正如赵宏本晚年重绘纪念稿时所言:“一根线,便是半个江湖。”
--------------------
原创及免责声明
本号的原创文章是指文章中的文字部分,而不是所展示的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内容,这些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渠道,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。
本号尊重知识产权!致力于展示有益信息,且无任何商业行为,所使用的非原创内容未做任何修改,仅用于欣赏、学习参考之用,本号对这些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合法性不作绝对担保,仅为展示目的合理使用。
--------------------
发布于:广东省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